【韓劇】皮諾丘每集標題解讀(下)



Credit: Ashley Van Haeften  

        攢著這篇文好久,最近法語課暫告一段落,家人來訪也順利招待完畢,總算要來把這篇做個完結,講完最後五集的標題,因為故事進入尾聲,迎來本劇繼「人生好艱難」之課題一:「要不要出賣哥哥?」之後的第二波高潮,而且一潮還比一潮嗨,不知不覺又是一篇落落長的文啊(菸)。

        先來個前情提要喚醒(我的)記憶:男主角與哥哥相認,並選擇親自揭發哥哥的罪行,作為一名記者,在經歷過數次考驗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名正直記者的決心,並結束了與女主的戀情。另一方面,女主角基於理解與愧疚自己親媽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故而支持且成全男主的決定,自己獨自努力及支撐著,此時相繼發生聖誕禮物偷竊案及工廠爆炸案,讓他們共同的朋友,一名基層警察,被捲入事件後續的輿論攻擊風波中。他們一方面想為好友洗刷污名,一方面發覺其中有異,想追查事件的真相,因而決定聯手展開調查。(And, 在第十五集末,兩人總算和好了顆顆,作為觀眾,那種「我喜歡你但又不能喜歡你」的內心糾葛,看得真是令人為之捉急啊!)


EP16 國王的新衣(安徒生童話)

        國王的新衣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講的是大家共同經營一個顯而易見的謊言,卻沒人敢於說出事實,最後由一位天真爛漫(或說白目?)的孩童戳破謊言的泡沫驚醒眾人,是一則很具啟發性的故事。

        藉由這個故事標題,觀眾能預期在第十六集中,出現與之相呼應的情節安排,大約會是由某人一語驚醒夢中人,實際上也正是如此,由此更可看出每集標題設定的作用之一就是透露該集的玄機讓觀眾預測與掌握精華,如果標題下得好的話哈。

        延續著先前的故事發展,雖然兩人決定緊追工廠爆炸案的後續,但是現實是女主角主管不挺,男主角雖然主管相挺,卻遇上冬季奧運會的來臨,新聞報導的人力配置與報導比例分配的問題,兩人同屬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在這時,編劇設計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橋段,讓男主角與女主角兩方電視台的主管們於同一場所相遇,並因為預約出錯的關係,座位僅靠屏風相隔*,在
雞犬相聞對話盡收耳裡的絕妙時機中,由女主先發難針對新聞選擇的價值提出疑問,再由男主接下來藉著開前輩玩笑,給了自己主管一個當頭棒喝,決定還是繼續追查工廠爆炸案**。

*岔題碎念一下:實在不懂大家怎麼都愛去那間店聚餐,有預約也沒用還不是每次都重複預約導致要跟死對頭坐隔壁,還是那是一種顧客跟店家之間的默契我們平凡觀眾不能理解,顧客很享受跟死對頭坐隔壁隔空針鋒相對,店家很滿意大家貌似很有活力熱鬧非凡的氛圍?😅 仔細一想,不這樣配角們就沒有戲份啦,這樣的安排雖然好像不太現實,但有趣的是,一來,它提供了一個讓雙方碰面藉由對話使觀眾理解他們價值取向不同的對話平台,因為差異是在比較中顯現的,二來,餐廳不是工作場所,兩派人馬在吃飯這種相對放鬆的情境下遇見彼此,還是不免俗地要挖苦嘲諷對方,表面上是對同事講,實際上是說給鄰座的對手聽,從觀眾的視角看起來,很神奇的是,配角們就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畫面中,變成一個個較具體的人(因為自己可能也做過類似的事哈),並且也營造出一種「好幼稚喔——」的鬥嘴趣味,增添觀劇樂趣。

  ** 附上對話:
女主:「已經有十七個人死亡了,可是火災的元兇都還沒找到,這怎麼算是過時的新聞?
                 雖然不是人們想看的新聞,卻是應該看的新聞。
女主主管:「這是在聚餐,真是的...」
女主媽:「是應該看的新聞嗎?這標準是誰訂的?
                     如果無視觀眾想看的新聞,把這樣的標準強加於人的話,
                     我認為那不是記者,而是老師。」
(隔著屏風,這些內容一字不漏聽在男主這群人耳中,男主吃了一口食物,突然說...)
男主:「對了,前輩,我差點忘了,今天有話要對前輩說來著...」
前輩:「(一臉懵然)什麼?」
男主:「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要先聽哪個?」
前輩:「是嗎?既然如此就先聽好消息吧。」
男主:「剛才文化部的前輩拿了演唱會的票,要我轉交給你,
                聽說是韓流明星全體出席的演唱會。」
前輩:「(眼睛圓睜、放下筷子)真的嗎?Apink也來嗎?Girl's Day呢?」
男主:「好像都會來...」
前輩:「哇嗚!太棒了!我最近真是幹什麼都很順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後,那個壞消息呢?」
男主:「聽說前輩體檢結果出來了,說前輩得了胰臟癌...」
前輩、女主及其他人:「😲😲😲😲😲😲 (面面相覷)」
前輩:「什、什麼、什麼,我嗎?」
同儕A:「真的嗎?」
男主:「(點頭、面色凝重)」
女前輩:「喂,這種事你為什麼現在才說!」
同儕B:「對啊,你怎麼不早說...」
男主主管:「喂,你可不能喝酒啊,這下怎麼辦...」
前輩:「(一臉絕望)我得了胰臟癌...怪不得...
                   小子!你知道之後,應該馬上說出來啊!」
男主:「為什麼?胰臟癌不是你想看的新聞啊!
                 你想看的新聞應該是演唱會門票的新聞才對啊!那麼那個應該放在前面啊。」
前輩、女主及其他人:「😲😲😲😲😲😲 (面面相覷again)」
前輩:「什、什麼?(臉色一變)奇河明,你現在是拿我開玩笑嗎 !?(怒)」
女主:「(會心一笑)」
男主:「對不起,我開了玩笑。(轉頭看向主管)
                但是我很好奇,在想看的新聞與應該看的新聞之間,哪個應該放前面呢?」

        前兩次看的時候的確覺得奇河明臨場應變的腦筋非常好,例子也淺顯易懂,難怪能成功說服老大。透過這個兩分鐘左右的對話,非常清楚地傳達了男主角對於新聞選擇的價值觀:比起歡騰能吸引眼球的新聞,他更在乎那些牽涉到他人生命及生活的事件。這裡不是要說奧運會的選手表現對他來說不重要,不,不是這樣,事情總有輕重緩急,對男主而言,工傷意外或事件是更能讓他觸動過去傷痕的題材,他深知事情沒有水落石出之前,對事件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屬來說,有多麼痛苦難熬。
        但是,話說回來,若認真檢視這個例子,會發覺似乎哪裡說不通,首先是如何定義「想看的新聞」與「應該看的新聞」,每個人在乎及喜歡的事情並不相同,那麼在取材乃至報導時,第二個問題就來了,「要以誰的標準來排序?」,說實在的,觀眾一直是訊息的接收端,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地去決定哪些新聞要追要播、哪則先播、播多久、怎麼播,決定上述事情的仍然仰賴電視台的價值取向:是走煽動情緒路線,還是客觀呈現?淪為政策宣傳或廣告主的打手,還是堅持說出事實?其實,奇河明拿來比較的兩個選項本質是記者視角的,或者說那是只有記者與電視台能做的選擇,在追蹤與報導議題方面;然而,為何對觀眾如我也產生了衝擊呢?因為,這番言論也提醒了身為觀眾的我(與我們)有選擇權,另一種的選擇權:在不同新聞呈現的價值取向上做出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看與不看。奇河明透過這番言論重申了自己的價值觀,很幸運地,他主管認同了這個取向,「那你呢?你的價值取向是什麼?」感覺編劇隱身在對話後對著觀眾如我意味深長地拋出這個問題,由此可知這段對話乘載多少思想上的重量及力道,這也是這齣戲劇之所以能一看再看的原因啊!(回過神來,寫了這麼多不過才寫了一集,我的老天——趕快進入下一集——)




EP17 紅字(美國小說)

        《紅字》是由美國作家霍桑(Nathaniel Hathorne)於1850年代出版的代表性作品,故事背景在17世紀中期的美國麻州清教徒社區中,一位女孩因外遇生子而遭受處罰,在胸前配戴象徵罪行的紅字「A」,儘管遭受言詞羞辱與身陷牢獄,女孩堅持不吐露外遇對象。在當時,外遇是個嚴重的罪行,女孩背負著罪卻忠於自己真實的情感,將愛情置於婚姻之前,幾經波折,勤苦撫養孩子長大,漸漸地在村民間為自己樹立堅毅守護情感的形象。這個故事主要藉由一名外遇生子的女子探討罪行與美德如何並存與重疊,好與壞的界線並非如此截然,而這個概念也正是在第十七集的主軸。

        在這集中,女主拿著手機還原紀錄來質問母親,才知道了當年她媽也曾滿腔熱血,想從內部舉發不法情事,然而,最終她選擇了前程而非正義。做為對照的是,女主也知道了她爸當年因舉報公司而受盡刁難,最後離職也離婚,帶著她回老家生活。這裡出現了本劇「人生好艱難」之課題二:是要咬牙閉眼迎接燦爛前程,還是熱血正義自毀生涯?女主做了跟媽媽不同的選擇,代價是要賠上自己的人生,明知是對的事,卻不敢確定自己將來會不會後悔,回家問過來人暨苦主阿爸(這段父女間的對話相當療癒勵志啊,個人超愛,所以儘管會讓篇幅更長還是呈現如下)。

爸爸,你對舉報行長的事不後悔嗎?」
「嗯,不後悔,如果那時候沒說的話,可能憋出病來就死掉了吧。」
「也就是說,如果回到那個時候,你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囉?」
「不,我不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什麼嘛,不是說不後悔嗎?」
「當然後悔了,辭職後十多年來都跟無業遊民差不多......」
「那你希望不去舉報,像媽媽那樣活著嗎?是嗎?」
「不,那樣更討厭。」
「那是什麼意思嘛,到底後悔什麼?」
「後悔自己不應該辭職,應該再堅持一下才對。
    就算他們齷齪骯髒,我應該一直堅持在公司待下去,才是真的勝利。
    但我太輕易就辭職放棄了。我最後悔的就是這個。」               

        岔出去了,話說回來,編劇以「紅字」作為本集標題,我個人認為也是用得相當精彩。小說中的主角投射在本集中,暗指的是女主媽這個角色,看到這集,觀眾會一下子從原先對女主媽的不解不滿,多加進一些理解無奈的情緒,要賭上人生太過於沈重了,為什麼要自討苦吃、就為了虛無飄渺的正義?有能力的人都渴望有自己大展身手的時刻,不過放棄良知是條不歸路,這是女主媽的罪。但她畢竟曾擁有過那些良善,當男主把女主交給他讓他復仇的證據交還給女主媽後,從她的反應可以看出她過去的冷漠武裝已經崩潰瓦解,為女主媽的變身與之後的反擊埋了個伏筆,你們不覺得男主真是高招啊。





EP18 紅舞鞋(安徒生童話)

        這是一個許多人童年讀過,有點驚悚的故事,描述了一個失去親人的貧窮女孩,被好心的富婆收留照顧,因為一再地執著於紅舞鞋而無視於敬拜神、關懷生病的富婆,於是遭到神處罰,讓她的雙腳不停跳舞,直到她央求樵夫砍下雙腳,意味著她捨棄對物質的追求,潛心向上帝懺悔,最後有天使來引領她上天堂。

        在本集中,與無法停止追求虛榮感及物質欲望形象相呼應的角色,就是男二的母親,也是本劇的終極大魔王。她是個大財閥,運用一切手段攏絡政界人士,只為得到更多的利益。察覺女主媽暗地反抗她,她就搶先一步撤換了女主媽的職位;她煽動對女主及女主媽不滿的男子,去電視台攻擊她們,警告她們閉嘴;不管這過程中碾壓了多少人,她都不放在心上,她無法停止這一切,她唯一的軟肋——兒子(男二)——也不行,但她兒子也看不下去了。



Credit: janwillemsen


EP19 北風與太陽(伊索寓言)

        北風與太陽也是不少人的童年床邊故事吧,講的是北風和太陽之間的較勁,看誰能讓旅人脫掉身上的衣服,北風呼呼吹旅人當然一件衣服也沒脫,最後當然是太陽贏了。查了寓意說是與其強迫威逼,還不如溫和關愛,我自己是不置可否啦。
       
        本集情節是,變身後改頭換面的女主媽,展開一連串對男二媽的反撲,先是授意讓人對自己提告,好讓自己必須去警局接受調查,再經由自己的口招認出幕後黑手是男二媽。同時教導男主與女主如何步步進逼男二媽,被逼急的男二媽決定使出殺著,知道自己已經無法讓媽媽懸崖勒馬的男二,既失望又歉疚,但也無法大義凜然地揭發母親,過意不去地情況下,男二決定放大絕「媽,換我保護你。」的苦肉計。

        如此一來,誰是北風(女主媽、男主及女主與一掛記者)、誰是太陽(男二),而誰又是旅人(男二媽)就昭然若揭了。靠著兒子的愛,成功讓市儈的媽卸下武裝,繳械投降了。(耶!剩最後一哩路了!)   




Credit: Tom Simpson


EP20 彼得潘(蘇格蘭小說及劇作)  (結局!)

        彼得潘擁有相當多改編作品,是由蘇格蘭小說家James Matthew Barrie創造的知名故事角色,講的是主人翁彼得潘經歷的奇幻冒險歷程。彼得潘作為不會長大的男孩,保有純真的天性,充滿熱情好奇,沒有任何既定的框架,像是玩耍般地探索世界,樂此不疲。
  
        所有的支線在最後一集收束得差不多了:男二媽認了罪、女主媽辭去記者的工作、男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男主女主向家人坦白兩人的戀人關係並等待接納、電視台招募新血等等,最後是個美好圓滿的結局,大家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耶結束。(咦,是不是漏了什麼?)    

        編劇將幾個重要的角色與「彼得潘和他的夥伴」形象連結起來的企圖,是相當明顯的。一方面是回顧整個故事,將之濃縮為經歷一場大冒險;另一方面是象徵男主的內心世界其實還是當年那個悲憤的少年,內心的少年沒有長大,傷口還在作痛,直到他以純真正直的光明路線地向敵人發起挑戰,將一切撥亂反正後,他就成了蛻變後的彼得潘。或者,也能解讀為是編劇的期許,無論是對劇中角色抑或是對諸多觀眾,傳達出希望大家在內心保有善良單純、不畏強權、積極迎戰的正面精神吧。

        以上,二十集的標題解讀完工。
        其實,還有一點特別納悶,仔細比較男主、女主及男二的雙親情況,父親是因意外失蹤、勉強餬口、完全沒提,母親則是攜兒自殺、事業強人、集團負責人,看出端倪了嗎?母親的角色在這齣戲裡發揮的作用及影響力可說遠大於父親,推測可能與編劇是女性,故比較女性視角有關,我個人是蠻喜歡這樣的設定的啦,事業心強大、野心勃勃的女性。😀

        大家還有注意到本劇什麼有趣的地方嗎?歡迎分享交流。



留言

  1. 大大~請收下我的膝蓋吧~❤
    您的文章真的真的很厲害👍🏻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肯定,也很高興你留言告訴我,
      讓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有人欣賞(畢竟是我花了超多時間寫的哈)

      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