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瑞士旅遊或生活必知的十件事
⇡ 七月的雷蒙湖畔
之前在超市巧遇法文課同學,我們聊了一會交換彼此生活近況,分別之際,她說「怎麼明明覺得才剛夏天,一下子就到七月底了」,感嘆時光匆匆,我也在Morges居住滿一年了。回想去年的這個時候,生平第一次要在國外長期居住,有點興奮又有點忐忑,來了之後,一切都非常陌生,我生性害羞 (?) 花了幾個月才熟悉生活,如今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社交圈 (華文學校、臺灣人妻姊姊們、法文課同學等) ,不敢說法語變好,但至少比較敢跟超市收銀員、鄰居老奶奶搭話,雖然他們說的常常我還是滿頭問號就是了哈哈。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剛來瑞士法語區生活時,因為與臺灣民情不同而需要特別適應與習慣的十件事。當作我來瑞士一週年的紀念文章吧 (自己說) 。
*個人經驗僅供參考,瑞士其他地區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1. 一般超市平日營業早八晚七,週六到下午五點,週、日、不、開。
這裡指的一般超市不包含車站內的超市,通常車站的超市平日會營業到較晚,但最晚可能就十二點吧,看車站的大小與人潮。還有一些超市,通常在鬧區可見,像是Coop pronto或Migrolino,就是營業時間不在此限的特別超市,不過比較方便也就意味著商品價格會比一般超市稍微高一點,這跟小七的商品比全聯貴是一樣的意思。
要論生活的便利性的話,瑞士當然是不如臺灣方便,以臺灣勞工的下班時間來看,要趕在六點四十五分前走進超市 (這裡不會讓你趕在最後一分鐘走進店裡滴,收銀員就是七點下班,不、等、人。),應該有不小難度。你可能會想「如果我無法在七點前下班去買菜,怎麼辦?」或是「臨時缺少什麼食材,想到時已經超過七點了,怎麼辦?」,沒怎麼辦,如果附近還有車站那種開得比較晚的超市還有救,真沒有就是摸摸鼻子,學了一課:要煮什麼、需要什麼、家裡還有什麼、夠吃嗎、需不需要買些備用,都要及早規劃與準備,並且順道 (?) 訓練「沒有A能否煮B」的應變能力。😛
剛開始很不習慣超市週日不開,這代表我週五或週六採買時,必須要先想到週末大概會用到什麼食材,臺灣太方便,隨時想到缺啥再去買啥都行,沒有提早計畫的習慣;二是我們住小套房,冰箱非常小,冷藏食材的空間相當有限,因此我還得計算採買的量,以確保食材都能放進冰箱,導致這點在初期蠻困擾我的。倒是越南大叔開的亞洲超市,全年無休,但週末時冷藏櫃的蔬菜通常所剩無幾,要是正好缺什麼香菜、空心菜的也是沒救嗚嗚。
2. 超市沒開,找便利商店就對了?想得美!
我所謂的「便利商店」是指燈光明亮 (尤其是夜裡)、通常位於轉角處、主要販售涼飲零食及一些生活用品與熟食、營業時間極長的店舖,這是最基礎的定義了吧,姑且將列印掃描、泡咖啡珍奶與繳費買票等臺灣特有附加服務按下不表XD
根據上述定義,這裡常見的應為「雜貨店」,大致是升級一些的書報小店,這種小店不賣熟食,沒有蔬菜水果或沙拉,也不賣生活用品 (像是牙刷、洗髮乳等) ,就是菸、飲料、巧克力等零食、書報而已。店員通常是大叔大嬸,除了結帳外,沒有其他哩哩扣扣的服務。這樣我要如何在颱風天買茶葉蛋吃! (大誤) (向臺灣超商店員致上崇高的敬意!)
火車站通常會有小間的超市,比較類似臺灣隨處可見的7-11,賣一些生鮮蔬果、熟食什麼的,只是營業時間並非24小時,通常都是十點、十一點就打烊。
3. 「三餐老是在外」原來是很奢侈的事。
眾所皆知,瑞士以名錶、山景及高物價聞名遐邇,想要常常上館子,口袋就要夠深。餐館的基本花費從一人一餐30 CHF起跳,中餐館稍微便宜一些,林桑在EPFL吃學餐或買餐車食物的話,大概是12 CHF左右,如果自己煮的話,約略是每餐每人6-10 CHF,不一定,要看食材。
基本上,這裡原料不算貴,有些甚至比臺灣便宜,像是一公斤的Spaghetti (義大利直麵) 和一公斤的中筋麵粉才1 CHF (≑31 NTD)、1.75 L的家庭號牛奶2.55 CHF (≑80 NTD) 。蔬菜還好,大約是臺灣菜價稍高的時候,肉類就比較貴了,尤其是牛肉、羊肉。羊肉的量很少,有時想買還買不到嗚嗚。鴨肉的話,鴨胸比全鴨常見,目前沒看過鵝肉,這裡特別的是超市就買得到兔肉、火雞肉與馬肉。身為島民,餐桌上可少不了海鮮,來瑞士後,才知道吃海鮮很奢侈!這裡的海鮮常見的是淡菜與鮭魚,很多都進口,自然價格不斐,有沒有牡蠣、中卷、小管?這已經不是價格問題,你想望梅止渴都沒門。想吃海鮮?亞洲超市買買冷凍海鮮綜合包或冷凍蛤蠣解解饞,只有在夢裡大啖海鮮惹,好心酸。好啦,或者規劃南歐旅遊,去那吃個回本了(無誤)。
4. 想念物美價廉的臺灣小吃?自己的小吃自己做!
就我所知,除了洛桑有號稱臺灣口味的珍珠奶茶店之外,其他的臺灣商品就要在亞洲超市或中國超市裡尋覓了,這裡最常見到的臺灣品牌的是「親親」(親親沙士、親親八寶粥等) 跟「寶島Q點子」(麻糬) ,有時想念沙士會買罐來喝,味道蠻像的能解一時鄉愁。Kony (臺灣珍珠奶茶店) 店內會賣一些臺灣零食跟泡麵,我買過特價的來一客 (因為快到保存期限了,一碗一塊錢!超划算!) 和辣味魷魚片,這裡買不到臺灣泡麵 (康師傅系列不算) ,只有託回臺朋友或來訪親友帶,所以能吃到來一客可是內心激動不已!
除了上述的商品之外,我在Morges的超威亞超買過臺灣米酒 (雖然不是紅標的,但已心滿意足) 和臺灣魚鬆,曾經他們甚至還有義美的糙米奶 (米漿) ,雖然後來與寶島蕃薯粉一起下架沒再出現過。說了這麼多,就知道在這裡要買到臺灣商品是有不小難度的,更不用說午夜夢迴總會想起的臺灣小吃惹。
於是,網路的部落格食譜分享、型男大主廚與美食鳳味的錄影,變成我跟林桑的自學教材。目前為止,我及林桑做過地瓜球、鹹酥雞、蔥油餅、芋圓地瓜圓、芋籤粿、元宵、水煎包、地瓜煎餅、黑糖糕、拔絲地瓜、麵線羹、鍋燒意麵、火雞肉飯、鴨肉冬粉,徹底展現了夫妻倆的旺盛口腹之慾。😄 然後,廚藝就咻咻咻地變好了!
好的,前面四點講的都是與食物有關的事。接下來,要來說說生活其他方面。
5. 小鎮英文不通不通。
這點跟我們住的地方比較有關,如果是住在Lausanne (洛桑) 或Genève (日內瓦) 這種大城市的話,會有比較高的機率講英文能通。一般來說,政府機關 (剛來時要跑來跑去辦居留證跟做生物採樣:留指紋、照片及簽名) 的辦事員都能切換成英文應答,但我的耳朵不太利,有些人的英文有法文腔,就只能抓關鍵字掌握大概的意思了。次之的情況是,雖然不是每個辦事員都能用英文對話,但其中有通英文的辦事員可以辦理。最怕遇到堅決不聽不說英文的時候,像是Morges的人口處。第一次去時只有一位講法語的大嬸在,我們一說英文,她立刻扭頭用法文說,「我不會說英文。」,幸好林桑勉力用法文表達我們的來意,她聽到法文才願意幫我們處理。(傻眼) 後來我必須自己去那處理居留證的問題時,都很緊張,怕遇到那個大嬸,還要先準備法文句子,以備不時之需,幸好之後幾次去都是年輕辦事員,他們就友善多了,英文也能通。
瑞士的官方語言有三個,分成德語區、法語區及義大利語區,Morges位在法語區,意思是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就是法語,除了公務機關 (與郵局) 外,走廊上碰到鄰居就是蹦啾蹦啾 (Bonjour) 打招呼,小鎮雖然英文不通,可是很純樸,居民都蠻友善的。
6. 日照時間變化大,夏季晚上十點才天黑,冬季下午四點就天黑。 (OS: 咦好適合拿來教「就&才」喔!)
這點是緯度的關係,身為一個來自小小島嶼上北回歸線以南,地處熱帶氣候的港都子女,一年的日照變化大約在加減兩個小時的範圍,來了才能理解為什麼要有「夏令時間」的做法,不這樣會到子時都還天亮著啊!住在永晝永夜區域的人太厲害了,我是個蠻依賴陽光的人,太陽一落山就沒什麼動力,要是住在久久看不到太陽的地方,我豈不是要一覺不醒了 (愛開玩笑) 相對地,晚上八點天還亮著,吃著晚餐也有種怪異感,搞不清楚現在到底幾點,對爸媽來說更頭痛的是,天還亮著小野獸們根本根本根本不會想睡覺,難怪夏天湖邊公園草地上到處是帶小孩出來放電的家長,孩子們不筋疲力盡稍晚就會變成家長筋疲力盡(於哄睡這件事上)了,慘。
7. 夏天日頭一樣曬,一般住家普遍沒有冷氣。
前一點跟這點都是有關氣候的調適。瑞士六七月時氣溫也會到攝氏三十度,但神奇的是,大家似乎很耐熱,通常就是開窗通風,加上電風扇增加對流,就這樣,很少人裝冷氣,連公車、捷運這種公共交通工具也不一定會開空調,車內反而比車外更悶熱 (傻眼)。遇到有裝冷氣的教室、公車也別開心得太早, 瑞士人不會把空調訂在十八度這種剛吹到覺得爽,待久了覺得冷的溫度,通常是攝氏二十六度的感覺,是那種汗流浹背的你忍不住暗想,這種溫度有開等於沒開好嗎,搭配一點白眼的溫度,如果能搭到一輛稍涼的公車,眼睛都為之一亮的程度。哪裡的冷度最適合臺灣人使用冷氣的習慣呢?超市是你可靠的夥伴。為了不讓生鮮食品走味變質,只有超市的空調不會讓人失望!只是應該也很難在超市待多久,一離開那溫差更讓人受不了吧、、、所以大家都去玩水了,湖的沿岸天天都是BBQ與玩水等夏季派對。
8. 小鎮居民純樸有禮,碰面蹦啾外,搭公車也會感謝司機。 (OS: 臺灣有些地方也會呢!)
Morges位在法語區中,無論走在路上、在走廊、等公車、搭電梯、結帳時,打招呼都是基本禮貌,道別也是,不只是說再見 (Au revoir.),也會說點祝福語,像是「有個美好的一天/下午/晚上。」(Bon journée. Bon après-midi. Bonne swoirée.) 端看見面的時機決定要說哪句祝福語。並且,在我常搭的公車路線,大家下車時常也會對前方的公車司機揚聲說一句「再見,謝謝!」後才下車,我在日內瓦或其他的公車經驗中,這是蠻少見的事,有種臺灣常見的人情味,後來我也習慣在下車時這麼做,有些司機還會回應你的感謝呢!
9. 行人至上感覺超棒,好怕回臺灣被按喇叭嗚嗚、、、
交通是意料之外很怕被寵壞的方面(笑)。
在瑞士,行人的路權是最優先的,駕駛人幾乎只要有人要過馬路,絕對不是踩油門,也不是鳴喇叭,而是立刻踩煞車,在斑馬線前慢下來等待行人過完馬路,就算行人很多或長者走得不快,都不會聽見不耐的喇叭聲。我剛來的時候,會下意識想等車子先過,自己再過馬路,結果總是被林桑催促,「他在等你過啊!」,被禮讓先行還會覺得真不好意思,好像自己佔便宜了,現在則是有技巧地過馬路,要是聽到後方有車子來的聲響,我還離斑馬線有點距離,我會埋頭繼續走,駕駛就會開過,然後我再過馬路 (要埋頭是因為你回頭看,駕駛就會知道你要過馬路,他會立即煞車,我有時覺得駕駛要注意行人也太辛苦,急煞也會讓他們的手排車熄火,所以就會技巧性地讓他們先過 );要是你準備要過馬路,此時有車子行駛而來,只需理直氣壯地看駕駛一眼,或者抬手打個招呼,九成都會慢下車速,讓你過喔!我以為瑞士以外的歐洲國家也是這樣,結果呵呵,不是的!大都市還是步調快一點,駕駛人比較沒耐心,反倒在瑞士小鎮大家很溫柔哈。所以有時候會想,回臺灣可不能這樣,舉個手就想過馬路大概只會被譙或被按喇叭啊嗚嗚。
10. 地形高低起伏,無處不在練腳力!
地形方面,瑞士是個被群山包圍的國家,地勢起起伏伏,愈往湖邊就愈低,遠離湖邊就是上坡地形,搭乘洛桑的地鐵其中一條線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點,從洛桑火車站到Ouchy (奧林匹克博物館所在的站) 就是一路往下,要是往Lausanne-Flon的話,可是要抓緊拉環,剛發動的作用力可是會讓人瞬間往後倒!這樣的地勢,上坡下坡可想而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剛來的時候,面對公寓前的大斜坡真是沒輒,買菜回來兩手提滿食材,還要走長長的上坡,簡直是要我的命,分三四次休息喘氣才能走完,根本是體力檢測,我知道自己得了個很糟糕的分數 (嘆)。夏天經過幾回的健行訓練,雙腿的耐力改善不少,只是心臟跟不上,爬山持續上坡個半小時還是喘得不行,相較之下,回家的路已經不再那麼困難了,已經練就臉不紅氣不喘的功夫,不怕被經過的瑞士阿伯阿嬸阿公阿嬤笑話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