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皮諾丘每集標題解讀(上)


Credit: Festival Annecy 

        幾天前心血來潮,突然對自己看過多少部戲劇特別好奇,於是開始查找近四年的閱讀紀錄,但還是缺少2013年之前的資料,所以不管是絞盡腦汁地回憶(有一晚因此失眠),還是依靠google到的戲劇列表,總之在電腦裡翻箱倒櫃地折騰一番,初步計算,大致上是破了兩百部(!),涵蓋台灣戲劇(陪阿母看的鄉土劇暫未列入,主要是早期八點檔和2000年初期蓬勃推出的偶像劇)、日本戲劇(窩在宿舍看了一堆的大學時期)、韓國戲劇(近三四年與日劇出現黃金交叉)、中國戲劇(幾部古裝劇)、美國與英國戲劇(偶發地看)。

(貼心提醒:本篇討論十集內容,不喜長文者,上一頁是你的好朋友😏)


        還沒有統計完,猜想兩百這數字在「電視兒童排行榜」(?)中應該也不是名列前茅的成績,但在搜尋、整理的過程中,也順便從數字中得到一些資訊,像是上大學之後,台劇每年收看的戲劇數維持一定的水平,大約是一年3部,偶爾因公視多看幾部,整體來說,數量沒太大變化,卻一直處於低檔,沒什麼起色;日劇從2007年至今十年的時間,每季追劇加上找舊劇來看,竟然看了近百部,也就是說,佔了我看過的戲劇數量快一半的比例!這數字還真驚人。這數字也代表了日劇一直以來都很對我的胃口,不管是題材、集數還是敘事方式、節奏等等,但是,在去年(2016)出現了翻轉,無論是追當季戲劇,還是最終收看的戲劇數量,都輸給了韓劇,意味著我的戲劇觀賞口味產生明顯地變化,雖然是我個人作為觀眾的取向變化,但可能也透露出日劇當前的處境不若以往。



        觀眾的口味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與改變的,我特別想討論於2014年上映的「皮諾丘(台灣翻譯)/匹諾曹(中國翻譯)」,總算進入正文了哈,這齣我少見地看了三次,第一次是因為演員顏值高(無誤),第二次比較能專注在情節與對話的設計上,第三次再看,發現編劇在整體架構,也就是每集標題的設定上也富含巧思,這點有許多細心的觀眾比我早發現,但我也想逐一談談我怎麼解讀。



        首先,這是一齣以記者與新聞生態為題材的戲劇,劇名來自經典兒童故事《木偶奇遇記》中的木偶名字Pinocchio,這是由義大利作家Carlo Collodi在1880年出版的作品,敘述一位木匠和他雕刻出的木偶之間相處與經歷的故事,其中關於木偶的形象,最深植人心的就是「木偶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這點。而2014年的這部韓劇正是借用了木偶說謊的形象,虛構出一種「一說謊就會打嗝」的症狀,稱之為「皮諾丘症候群」。也正因為劇名源自童話故事,因此該劇20集的每集標題皆出自童話、神話、小說、劇作等故事類創作,並且標題引自的故事名稱皆與該集內容有所關聯,我起初沒怎麼在意標題與內容的連結,這次仔細斟酌標題的設定才理解了編劇的苦心。




EP1 皮諾丘 (出自知名童話《木偶奇遇記》)

        在這集中,藉由男主角參加電視問答節目回溯過去,他父親的殉職與原生家庭的破碎,這個人生重大的轉折中,出現了兩位皮諾丘,一位是指稱男主角父親並無殉職的鄰居,他的證言因其皮諾丘的身份而被輿論及記者採信;另一位則是女主角,男主角在家庭破碎後流落被一老人收養,隱姓埋名的他在老人的家遇見因父母離異,跟隨父親回老家生活的女主角,並隨後發覺女主角就是父親的殉職事故報導中,一位言詞最偏頗和最搧動的記者的女兒。(男主角小劇場:什麼!你竟然是那個女人的女兒!)

        這兩位皮諾丘對男主角而言,都是影響他人生的重要人物,以皮諾丘作為第一集標題既開門見山地扣住主題,同時讓重要的兩位皮諾丘登場,不只如此,在這集中,父親的殉職事故作為故事的開端,還隱含了一個小謊言和一樁大謊言,另一方面,男主角則以謊言取得新身份並展開新生活,以「皮諾丘」濃縮此集再適合不過了!(編劇請收下我的膝蓋!)





EP2 醜小鴨(安徒生童話)
        第二集主要描述男主角參加電視問答節目證明自己的實力,並且推翻眾人對他的誤解。為了收養他的老人著想,過去他一直假裝是老人已過世的憨傻兒子,每科成績都掛鴨蛋,但他其實一直是天鵝,頭腦非常好使,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經由電視的播映,讓本來瞧不起甚至誤會他作弊的同儕跟極力想證明男主角能力的女主角,見證了男主角卸下偽裝後的真本事。(也因為電視澄清的力道強大,促使女主角決定走上記者一途,但記者卻是男主角最討厭的職業。)




Credit: Sofi 

EP3 冰雪女王(安徒生童話)
        第三集有個重要的配角,女主角的記者母親登場,該角色的性格設定是言詞冰冷、不苟言笑也不留情面之人,與冰雪女王的形象相似。童話中女孩吉爾達為了找回好友凱,不惜踏上旅程經歷諸多波折與考驗,既堅強又勇敢的形象,不僅與冰雪女王各為兩種鮮明的性格,也暗示、連結著戲劇女主角的個性,儘管母親冷漠以對,仍堅持懷抱著愛。




Credit: Daniel Yanes Arroyo 

EP4 羅密歐與茱麗葉(莎士比亞劇作)
        家喻戶曉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幾乎是戀人與戀情悲劇收場的代名詞,在這集中,女主角父親發現男主角女主角的心意,私下勸退男主角,而男主角決心要當上一名記者,用記者的身份向女主角母親復仇,也使得他與女主角成為相互喜歡卻又無法在一起的悲劇戀人,雖然此時僅是各自察覺自己的心意,這段感情卻已經註定波折不斷了。




 King Midas by  Michelangelo Cerquozzi (1602-1660)

EP5 國王長了驢耳朵(希臘神話)
        這則希臘神話的主角國王邁達斯(Midas)其實最富盛名的事蹟是點石成金,他之所以長了對驢耳朵,是因為在兩位希臘神祇的樂器演奏比賽中,主審認為B贏,但邁達斯非要表示是A贏,於是憤怒的B神為了懲罰邁達斯低劣的音樂品味還敢多嘴,讓他長出了一對驢耳朵。國王自然想隱瞞這件事,但是頭髮長了還是要剪,所以瞞不了理髮師,理髮師知道秘密後被下封口令,於是他只好朝個地洞說出這個秘密,殊不知後來地洞上長出一叢蘆葦,風一吹國王的秘密就隨風飄揚。

        編劇引用這則神話當第五集的標題,我的解讀是編劇欲使用神話中「用來告解的樹洞」,而非「企圖掩飾自身缺陷的人」的意涵。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愛在她還沒告白前是個秘密,她需要有個能訴說的窗口(男二基本上在整齣戲裡,都是女主角信賴的樹洞,但也只是如此嗚嗚好可年),傾吐完她就能面對現實,重新振作。





Two Year's Vacation by Leon Benett (1888)

EP6 十五少年漂流記(法國小說)
        相對前幾集,這集使用的故事較不「大眾」(對大多數的華文讀者而言),小說描述十五名少年搭乘的船遇上船難,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他們如何在那座島上求生存,兩年後順利獲救的故事。在戲劇中,這集主要呈現了男主角、女主角、男二等人於實習記者期間,想方設法地在「新聞界」這座島獲得資源,或者說他們在「成為記者」的島上費盡心思想存活下來的過程。(個人覺得這集的切合度不如前幾集,又想標題畢竟是晚於劇情安排而設,難免有不盡切合之處。)


EP7 井底之蛙(中國寓言故事,出自《莊子》)

        甫踏上記者道路的幾位角色,面對經手的第一件新聞素材與其伴隨的考驗,做出完全不同的報導,察覺自己忽略了某個面向的查證工作的男主角,對於新聞播出後對當事人家屬造成的傷害,不停回想到過去的自己而無法接受犯下這種錯誤的自己,自那刻起,他才發現過去那個站在輿論受害者的立場疾聲厲言記者應當如何的自己,視野是多麽狹隘和單一。


EP8 好運的一天(韓國短篇小說)

        這也是篇華文讀者比較陌生的作品,出自1924年韓國作家玄鎮健之手,故事背景是受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主角是位人力車伕,他將生活的苦楚都發洩在久病的妻子上,儘管事後他也暗自後悔。有一天,他的生意特別好,好到讓他不安,於是他買了孱弱的妻子喜歡的湯品,回家卻發現妻子已經病逝了。

        第八集高潮迭起,除了男女主角的愛情線有了重大進展之外,這集很大篇幅著墨在新聞報導時的畫面拍攝,先是派女主角去拍攝路人走在結冰的道路上而滑倒的畫面未果,在女主角與攝影師前輩的對話中帶出能在拍攝過程中完整目擊事件的發生,是機率非常渺小的事,得要非常幸運才行,他攝影生涯中還沒有過如此幸運的時刻。然後(重點就是這個然後)、然後他們就死掉了真的目擊事故發生,對記者們來說,這是何等好運的一天!這可是獨家新聞!彷彿天上掉下來一個大禮,還直接掉在你的手心裡!BUT(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這起事故把男主角哥哥推向鎂光燈,對男主角兄弟而言既是美酒卻也是毒藥。


(此篇小說於2014年改編成動畫,圖片受版權保護就不放在這了,感興趣的人可以找找中文版本,看人家截圖畫風還蠻美的。)




Credit: Nigel's Europe & beyond 
(拍攝自德國Hameln小鎮的聖尼可拉斯教堂)

EP9 花衣魔笛手(德國民間故事,收錄於格林童話)
                             (印象中以前叫「吹笛手」@@)

        接續著第八集的事故,女主角所屬的電視台把握住這條獨家新聞,將男主角哥哥塑造成國民英雄,並趁此良機衝高收視率追過以往占收視領先地位的宿敵電視台。由電視台主導的造英雄行動中,媒體好似吹笛手吹著笛子,笛聲讓觀眾像是老鼠們跟隨其後,受笛聲牽引而不自知。對男主角兄弟而言,這是件多麽諷刺的事!記者能夠操縱輿論在沒找到父親屍體的情況下,先追究責任、讓輿論批判他,連帶家人也遭罪,卻也能將做了一次善舉的男主角哥哥包裝成英雄,受眾人擁戴。

        若從觀眾的角度看標題與本集的連結,是非常受衝擊的!作為群眾的一員,我們何嘗沒有受媒體的笛聲迷惑而隨之起舞的時刻,這個意象的運用不只是恰到好處,還後勁十足。
(編劇大人懇請您收起我的膝蓋!)





The Boy Who Cried Wolf by Milo Winter

EP10 放羊的小孩(伊索寓言)
        我反覆想了幾次故事的主要寓意:說謊成性、虛假的警報、自食惡果,再比對本集劇情,覺得「放羊的小孩」最有可能指的是女主角母親。餵食觀眾喜愛的煽動性新聞是她一貫的做法,即使加了料的新聞已經走味,不再客觀真實,對她而言,這並不算什麼,能刺激讀者反應、激發讀者情緒的才有新聞價值,就像那個為了解悶而大喊「狼來了」的牧童。(在更後面的集數可以得知,她長期自我催眠告訴自己這麽做是對的,以降低內心的不安與歉疚感。)

        可是,不斷地追求與運用能引發話題性的報導手法,卻使得無辜的人們因報導而受波及,已經知道男主角身世,並且了解造成這一切的元兇是自己母親的女主角,為了替隱忍的男主角發聲,而在母親的公開講座上提問並質疑母親的做法,使其下不了台,這一切男主角兄弟倆與其他新聞同業皆看在眼裡,隱約透著女主角母親終將自食惡果的暗示。





        先寫到這裏打住。後十集會另成一篇文。
     其實,不同長度的故事有不同的難題,就像短篇小說要文字精簡,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組織語言,將人物、事件、轉折巧妙地三言兩語道盡,卻有無窮的韻味;中長篇小說就比較有鋪陳的餘地,可以在細節處多加描寫,安置一些機關,節奏緩和些,人物可能更具體、變化更有條理、情感思想更清晰些,但長度也同時考驗著說故事者能否把所有的東西串起來,以一個前後連貫的主題或概念,明確地傳遞給讀者/觀眾。我們都知道說故事不容易,遑論說好故事,以故事整體結構和欲探討的新聞倫理而言,《皮諾丘》是個很值得一讀/一看的故事,寫到這應該沒有爆太多雷(吧),推薦還沒看過的人找來看看,順便欣賞一下主演們的容顏。





留言

  1. 看劇時就一直很好奇為何各集會用這樣的標題
    雖然知道似乎是一些有名小說的名字但意義一直沒弄明白
    直到看到您的分析
    真的寫得很讚!
    很期待您把最後五集的標題也寫完~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留言 >///<
      我一直以為沒什麼人在看,所以寫到後面有點後繼無力,
      知道有人期待我就有動力趕快把後五集寫一寫了!

      刪除
  2. 追劇時,看到每一話的標題都會特別注意,覺得這部戲很有質感很有意思~
    今天,有幾幕戲突然浮現腦海,心血來潮想看看網上有沒有關於標題的介紹,沒想到…還真有啊啊啊)))
    大大的感動,為用心製作的戲劇感動,也為細心分析的文章而感動。謝謝您的分享,讓好劇的韻味更深刻,更長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偶爾還是會想起這齣戲的情節!
      對我來說真的是一齣非常有意義的偶像劇,把媒體生態如何影響社會與身在風暴中心的兩人感情發展融合得非常巧妙!
      很高興能遇到有共鳴的讀者 :)

      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